您當前位置:中國菏澤網(wǎng) > 省內(nèi)新聞 > 正文
作者: 來源: 發(fā)表時間: 2025-07-05 10:32
“峨峨尼山,蔽于魯邦;篤生圣人,維民之綱?!痹跐鷮幥肥袞|南30公里處,靜臥著一座海拔不過340米的山峰。這座山奇不過三山,險不過五岳,卻因一位圣人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無法越過的一座高山。這座山就是尼山。
尼山是孔子的誕生地。《史記》中記載了孔子降生的故事。據(jù)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xiāng)陬邑”,即現(xiàn)在尼山山下的魯源村,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叔梁紇,姓孔,名紇,字叔梁,后人稱之叔梁公,是魯國昌平鄉(xiāng)的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魯人施氏,生九女,后納妾,生下兒子孟皮,卻因先天殘疾,不能繼位。60多歲時,叔梁紇娶顏徵在為妻,生下孔子。相傳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即頭頂中低周高似尼山,故得名“丘”,字仲尼。
在尼山東麓有一個用石頭壘成門的山洞,被稱為夫子洞。相傳孔母在這里生下了孔子,也有傳說稱孔子出生在洞外,后曾被置于此洞中,這也就生出民間流傳的“鳳生虎養(yǎng)鷹打扇”的故事。相傳孔子出生后,叔梁紇嫌其太丑陋,便把他丟在尼山西麓二十四棵柏樹下。他們走后,山上一只雌虎將其銜入山洞,為他哺乳;又有一只老鷹飛到洞口,張開翅膀為他打扇。這些傳奇的民間故事,也為孔子的誕生更添一絲神秘的色彩。
在尼山蒼松翠柏間,依山而建的尼山孔廟若隱若現(xiàn)。尼山有廟始見于《魏書?地形志》“魯縣有叔梁廟”,可見當時這是祭祀孔子父親的廟宇。后周顯德年間,兗州太守趙侯于尼山再度建廟,開始祭祀孔子及儒門賢哲。宋慶歷三年(1043年),孔子四十六代孫、襲封文宣公孔宗愿對尼山孔廟進行擴建。元順帝至元三年(1337)正式設置尼山書院。其后尼山孔廟經(jīng)歷了多次重修擴建。虞集《尼山創(chuàng)建書院記》中記載:“學宮在廟之西,仿國子監(jiān)制也?!蹦菚r,尼山書院以培養(yǎng)釋奠禮樂舞生為主。樂舞生是孔廟釋奠禮的奏樂者與佾舞者的統(tǒng)稱。從元代開始,孔廟樂舞生不局限于孔氏家族子弟,開始從民間異姓弟子中選拔。
到了現(xiàn)代,尼山與孔子的緣分仍在繼續(xù)。在尼山,一個集文化體驗、修學啟智、旅游度假、教育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載體把尼山的過去與現(xiàn)在融合在一起,這就是尼山圣境。遠看尼山,高72米的“孔子”背山面湖,兩掌疊放,掌心朝內(nèi),可親可敬,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孔子像。在孔子像兩側,分別是大學堂和尼山講堂,構成了尼山圣境的核心景區(qū)。
游覽尼山,千年前孔子智慧的話語猶在耳畔。從夫子洞拾級而上,到達觀川亭,該亭東臨沂水,下臨懸崖。相傳孔子曾在此眺望,感嘆時光變遷,因而有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名句。因為孔子,尼山的山水仿佛帶上了特有的文化濾鏡。孔子曾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在他看來,山穩(wěn)重沉靜、永恒不變,與仁者的品格相似,仁者就該像大山一樣,不為外在事物所動搖;水是動態(tài)的、多變的,能以柔克剛,就像智者一樣,思維活躍,隨機應變。孔子從大自然的山水中,領悟智者與仁者的品格,影響了千萬人。如今,尼山的山依舊巋然不動,尼山的水仍奔流不息,孔子的思想也如尼山的山水,歷經(jīng)千年而不改其本質,散發(fā)著智慧的光芒。
(大眾新聞記者 梁雯)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央視網(wǎng) 中國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日報 中青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山東網(wǎng) 魯網(wǎng)
菏澤市政府網(wǎng) 菏澤文明網(wǎng) 菏澤市紀檢監(jiān)察網(wǎng) 燈塔-菏澤黨建網(wǎng) 菏澤長安網(wǎng) 菏澤廣電網(wǎng) 菏澤市教育和體育局 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
中國徐州網(wǎng) 連網(wǎng) 鹽城新聞網(wǎng) 宿遷網(wǎng) 中國淮安網(wǎng) 蚌埠新聞網(wǎng) 阜陽新聞網(wǎng) 淮北新聞網(wǎng) 拂曉新聞網(wǎng) 中國亳州網(wǎng)
舜網(wǎng) 青報網(wǎng) 聊城新聞網(wǎng) 德州新聞網(wǎng) 濱州網(wǎng) 東營網(wǎng) 水母網(wǎng) 中華泰山網(wǎng) 東方圣城網(wǎng) 瑯琊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