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當前位置:中國菏澤網(wǎng) > 美文美圖 > 正文
作者: 來源: 牡丹晚報 發(fā)表時間: 2025-09-01 10:19

□王 展
十一
沁源萬物競秀,風光壯美,是一片綠的海洋。抗戰(zhàn)時期,這里是太岳軍區(qū)所在地。
在沁縣新軍紀念館,有一張二縱與三縱十團會合的照片,拍攝地點是今天的沁源縣法中鄉(xiāng)馬西村。
尋訪是對革命前輩、英烈的告慰與緬懷,是對那段風云歲月的紀念,更是精神的鞭策與鼓勵。
被稱為太岳區(qū)“小延安”的沁源閆寨村進入我們的視野。這里距縣城東南八公里,汾屯公路和沁河及其支流——青龍河穿村而過。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縱隊抗戰(zhàn)四年陣亡將士紀念碑園門口,一只貓迎著我們。推開未上鎖的門,落滿灰塵的院落,肅穆,寧靜,草木無言,文字有聲。1941年,他們的戰(zhàn)友在此豎起石碑。
村子東面的坡地上,一片修整過的小院是太岳軍區(qū)司令部舊址。土墻是大地的顏色,一座座普通的農(nóng)家院,卻曾是指揮過千軍萬馬的地方,留下了嘶鳴與激昂。
坐在太岳軍區(qū)紀念館門前,欣賞天空的云朵,遠處的山坡與村莊仿佛在書寫新的畫卷。
太岳區(qū)黨委、太岳區(qū)各救會、東溝抗戰(zhàn)、太岳區(qū)供給部、看守所、公安局、電臺、報社、話劇團舊址等等,隨便走走,皆是一次重溫與洗禮。
八十多年前,這里是沸騰的“城”,是充滿信仰與活力的地方。
閆寨紅色記憶展館,一幅幅圖片、老物件正無聲地講述著往昔與變遷,這是一次與鄉(xiāng)村的美好握手。
穿過一片蔬果大棚,來到法中鄉(xiāng)馬西村,村前一大片平坦的田野,村后是流線型的山脈。1940年1月8日,游擊十團突破包圍來到這里,與一縱二總隊在這片田野會合,留下了珍貴的照片。戰(zhàn)友們列隊敬禮、握手、歡呼,猶如一場隆重的節(jié)日。他們中有多時未見的戰(zhàn)友、老鄉(xiāng)、同學,熟悉的面孔與陌生的表情在這一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還能夠歡呼、擁抱在一起。
村里保存著不少傳統(tǒng)的二層民居,一樓居住,二層放東西。一棵高大的松樹下,村民講述了八路軍首長到訪的細節(jié)。
王獻玉應該出現(xiàn)在那張照片里,在黑壓壓的人群中。
我沒有見過,又怎能認出哪位是他。高大的松樹見過,它記住所有來過這里的戰(zhàn)友的表情。與松樹相遇,也是與歷史相遇,讓樹替我們捎話。
朋友告訴我,沁源重視英雄事跡與革命文化載體的保存、修復和陳列。現(xiàn)在全縣有40多處烈士碑亭,這些散布在鄉(xiāng)間的烈士碑亭,猶如一部生動鮮活的畫冊,記載著沁河兒女永不屈服、奮起抗爭、追求自由的事跡,呈現(xiàn)沁源人民心系民族、獻身祖國的側(cè)影。
在我們到過的長治、晉城、運城的區(qū)縣不都是這樣嗎。通過國家零散烈士紀念設(shè)保護工程實施,一座座編號的革命烈士紀念設(shè)施,無聲地講述著那段歲月與那些故事。太行精神何以在這片土地上萌發(fā)、生長,何以成為不滅的源泉和火種,答案就在這里。
著名作家周立波在《沁源人民》里深情地寫道:“大鬧閆寨時,沁源的兩千老百姓在一千條火把的照耀之下,在榆木炮驚天動地的轟響之中,發(fā)出了氣壯山河的呼吼,沁源人抗戰(zhàn)到底,決不動搖!”
他還寫道:“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之下組織起來的沁源人民,真的沒有一個賤骨頭,沒有一個漢奸孬種,這的確是他們?nèi)w的光榮。勇敢忠貞的沁源人民,和八路軍、新四軍的一切其他根據(jù)地的英勇忠貞的軍民一樣,把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氣節(jié)發(fā)揚光大,而且將要流芳于千古?!?/p>
十二
沁潤歷史,滋養(yǎng)生息,故稱沁地。
知道沁縣,是因為這里有一座犧盟會新軍紀念館(上圖)?,它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系統(tǒng)反映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和以決死隊為骨干的山西新軍歷史功績的專題紀念館。
八年的全面抗戰(zhàn)中,決死隊共參加大小戰(zhàn)斗7000多次,斃傷日偽軍5萬多人,走出縣團級干部5000多人,省軍級干部500多人,82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有1.5萬將士為國捐軀。
這是一部光榮史,也是一部悲壯史。在關(guān)鍵時刻,他們投筆從戎,用壯烈書寫情懷,用生命寫下不滅的祭辭。
王獻玉、張朝祿等從齊魯大地走向三晉戰(zhàn)場的青年學子就是其中的一員。
2024年12月29日,迎著清晨的寒風,我們走進這座仿晚清民間四合院結(jié)構(gòu)的建筑,試圖通過圖片、圖表和實物更全面地了解這支部隊的誕生、成長、發(fā)展壯大及走向抗戰(zhàn)勝利的光輝歷程。
工作人員還沒上班,值班的長者讓我們自行登記,從抽屜取出鑰匙帶我們走向那扇紅色的大門。
800余幅歷史照片被一張張翻過,對三縱隊的幾張研究得更為仔細,期待與那位心中的青年有一場陌生的相逢。
這是沁縣人為那段歷史、那群人留下的一份集體記憶,如同南水涅石刻一樣,在時間中熠熠生輝。
即便找不到王獻玉的任何信息,有這樣一座殿堂,足矣。欣慰,因為這里就是這只部隊、這群人共有的精神家園。
走出紀念館,想登高透透氣。
在二郎山上俯瞰縣城,腳下是一片豐盈的湖水,小城在寒風中更加明凈,花花綠綠的色彩飄動著,寫滿生機與日常。來到南涅水石刻博物館,與一座座北魏到北宋的造像塔、造像、碑碣相遇,這里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民間石刻館。
沁縣的水資源豐沛,眾多河流入沁河又流入黃河,生生不息。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央視網(wǎng) 中國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日報 中青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山東網(wǎng) 魯網(wǎng)
菏澤市政府網(wǎng) 菏澤文明網(wǎng) 菏澤市紀檢監(jiān)察網(wǎng) 燈塔-菏澤黨建網(wǎng) 菏澤長安網(wǎng) 菏澤廣電網(wǎng) 菏澤市教育和體育局 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
中國徐州網(wǎng) 連網(wǎng) 鹽城新聞網(wǎng) 宿遷網(wǎng) 中國淮安網(wǎng) 蚌埠新聞網(wǎng) 阜陽新聞網(wǎng) 淮北新聞網(wǎng) 拂曉新聞網(wǎng) 中國亳州網(wǎng)
舜網(wǎng) 青報網(wǎng) 聊城新聞網(wǎng) 德州新聞網(wǎng) 濱州網(wǎng) 東營網(wǎng) 水母網(wǎng) 中華泰山網(wǎng) 東方圣城網(wǎng) 瑯琊新聞網(wǎng)
魯公網(wǎng)安備 371729023720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