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當前位置:中國菏澤網(wǎng) > 定陶區(qū) > 正文
作者: 王振宇 來源: 菏澤日報 發(fā)表時間: 2025-09-16 10:12

“燈影里刀馬縱橫,布幔上悲歡離合?!?月11日,在定陶區(qū)張灣鎮(zhèn)后馮村定陶皮影傳承人馮克獻家中,一束強光穿透夜幕,照亮了布幔上躍動的人影。馮克獻手持影桿與外孫韓優(yōu)展默契配合,《西游記》的經(jīng)典橋段在光影中徐徐展開。
作為定陶皮影第七代傳承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0歲的馮克獻指尖翻飛間,藏著這項古老藝術的獨特密碼。“你看這影人,一尺有余,手臂過膝,全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講究?!瘪T克獻告訴記者,他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個影人,鏤空的花紋疏密有致,紅、綠、黑三色對比強烈,“別看巴掌大,從選皮到組裝,需要30多道工序?!?/p>
定陶皮影是由明代山西移民傳到定陶的古傳皮影戲,長期活躍在山東、河南、安徽、河北等地,至今仍保留著古傳皮影的基本制作工藝、演出形態(tài)、表演程式、原始唱本和古老影箱。定陶皮影又名“隔紙說書”,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1年又躋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在山東皮影藝術中獨樹一幟。
但這份榮光背后,是傳承的艱辛。“最困難的時候,老影箱都快散架了?!瘪T克獻回憶,20世紀80年代后,受現(xiàn)代娛樂沖擊,皮影演出市場萎縮,1000多套老皮影僅存 250余套,許多藝人迫于生計轉行。為找回失傳的制作技藝,他拆了祖輩傳下來的老道具反復研究,還專程到河北石家莊、陜西渭南等地拜師,“光牛皮處理就試了幾十種方法,手上磨出的繭子比影人的鉚釘還硬。”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馮克獻不僅復原了“選皮、雕刻、上彩、組裝”的全套工藝,更讓技藝在家族中扎下了根。大女兒馮合娜成了第八代傳人,小女兒馮合敏也能獨當一面,就連孫子、外孫都能熟練操縱影桿演繹簡單橋段。
“小時候看姥爺演戲,覺得影人兒會跳舞,現(xiàn)在才懂,這舞里跳的是咱的文化根脈?!瘪T克獻外孫韓優(yōu)展邊說邊展示影人,稚嫩的手法里透著認真。
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輕一代正為古老藝術注入新活力。去年5月,馮合娜赴西安參加了2024年皮影雕刻技藝與皮影戲新品研發(fā)高級研修班,回來后便琢磨著創(chuàng)新:“課本里的黨史故事、新時代的發(fā)展成就都能編成皮影戲?!彼囍鴮Ⅻh史故事改編成皮影劇目,用傳統(tǒng)唱腔講述紅色故事,在學校演出時大受歡迎。
“變的是故事,不變的是精氣神?!瘪T合娜說,現(xiàn)在她正和父親一起整理老唱本,計劃給傳統(tǒng)劇目配上字幕,讓年輕人聽得懂,喜歡看。
定陶區(qū)也為皮影傳承撥付專項資金修繕傳習所,組織藝人進大劇院展演,還支持馮克獻與多所學校對接,計劃開設皮影課?!吧现苋ユ?zhèn)上小學試講,孩子們專注地盯著影人,眼睛都不眨,有的還說想學雕刻呢!”馮克獻的笑容里滿是欣慰。
馮克獻祖孫三代同臺,影人們在布幔上時而策馬奔騰,時而輕歌曼舞。光影流轉中,老藝人的堅守與年輕人的創(chuàng)新交織,恰似那影人身上的紋路——既有歲月沉淀的古樸,又有與時俱進的靈動。
文/圖 記者 王振宇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央視網(wǎng) 中國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日報 中青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山東網(wǎng) 魯網(wǎng)
菏澤市政府網(wǎng) 菏澤文明網(wǎng) 菏澤市紀檢監(jiān)察網(wǎng) 燈塔-菏澤黨建網(wǎng) 菏澤長安網(wǎng) 菏澤廣電網(wǎng) 菏澤市教育和體育局 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
中國徐州網(wǎng) 連網(wǎng) 鹽城新聞網(wǎng) 宿遷網(wǎng) 中國淮安網(wǎng) 蚌埠新聞網(wǎng) 阜陽新聞網(wǎng) 淮北新聞網(wǎng) 拂曉新聞網(wǎng) 中國亳州網(wǎng)
舜網(wǎng) 青報網(wǎng) 聊城新聞網(wǎng) 德州新聞網(wǎng) 濱州網(wǎng) 東營網(wǎng) 水母網(wǎng) 中華泰山網(wǎng) 東方圣城網(wǎng) 瑯琊新聞網(wǎng)
魯公網(wǎng)安備 371729023720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