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馬源劭 來源: 菏澤日報 發(fā)表時間: 2025-09-19 09:57

70多年前,一位16歲少女被炸彈炸傷、震昏,仍緊緊護住身旁奄奄一息的戰(zhàn)友。
如今,這位少女已是94歲高齡的老人。不變的是她講述近百載人生時,眼中依然閃爍著對家國深沉的愛。
9月15日,在定陶區(qū)濱河街道一處安靜的院落里,宋士蘭老人正坐在藤椅上曬太陽。秋日的陽光透過樹葉,斑駁地灑在她布滿皺紋卻精神矍鑠的臉上。聽到有人來訪,她緩緩轉過頭,露出慈祥的笑容。
宋士蘭,1931年3月出生于泰安,1945年3月參加革命,她是一位七級因戰(zhàn)傷殘軍人,也是抗戰(zhàn)時期的老兵。20世紀50年代,她來到菏澤參與防治黑熱病,后留在此地,并在定陶結下良緣。近百年人生,她親歷了國家從戰(zhàn)火紛飛到繁榮富強的偉大變遷。
“為什么年紀那么小就參軍?”面對提問,宋士蘭笑了笑,眼神清澈如初:“那時候,山里的窮孩子早懂事。日本人來‘掃蕩’,殺人放火,咱不能眼睜睜看著。”
1945年3月,剛滿14歲的宋士蘭正式加入革命隊伍,成為魯中軍區(qū)文工團的一名宣傳員。事實上,在此之前,她早已是村里兒童團團長,站崗、放哨、查路條、送情報樣樣在行?!安筷犑组L說我‘人小鬼大’得很!”她笑著說,曾因機智識破偽裝敵人,被破格吸收為共產黨員。
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是她早早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因。她出身革命家庭,父母、叔父都是老黨員,姑父在對敵斗爭時犧牲。“我們一家人都是跟黨走的,特別是姑父的事情對我觸動很大,也更堅定了我參加抗戰(zhàn)、參加革命的決心?!彼f得平淡,卻字字鏗鏘。
這位少女的青春記憶,由硝煙與鮮血寫就。1945年10月,宋士蘭成為魯中軍區(qū)第二野戰(zhàn)醫(yī)院的一名戰(zhàn)地護士?!拔抑饕撠煴硞麊T,以及上前線救治傷員?!彼f得輕松,但當年的戰(zhàn)地醫(yī)療條件極其簡陋。麻醉藥不夠,就用布條塞住傷員的嘴防止咬舌;止血帶不足,就撕破衣服當繃帶;擔架短缺,便以柔弱的身軀背起傷員。
1947年6月,孟良崮戰(zhàn)役期間。16歲的宋士蘭與戰(zhàn)友一起抬著一名重傷員,從八里鄉(xiāng)村護送往高米村。敵機呼嘯俯沖,爆炸聲震耳欲聾。
“彈片飛來時,只覺得頭上一熱。”宋士蘭回憶道,語氣平靜得像在談論天氣。她當場昏死過去,鮮血染紅軍裝,卻仍保持著保護傷員的姿勢。戰(zhàn)友們發(fā)現(xiàn)她時,她已昏迷不醒,而傷員因她的掩護幸免于難。這次負傷讓她榮立二等功,也被評為三等甲級傷殘。幾個月后,傷未痊愈,她又返回前線。
“傷員太多,忙不過來。”宋士蘭輕描淡寫地解釋當初的選擇。那道傷疤至今仍清晰留在老人左太陽穴上方,如同刻在歲月里的勛章。
1952年5月,宋士蘭隨隊來到菏澤從事黑熱病防治工作?!昂跓岵∧菚r候很嚴重。”說到專業(yè)領域,老人眼睛發(fā)亮,“我們一到菏澤,就立刻投入抗疫工作?!痹诜乐芜^程中,她跑遍了菏澤的村村寨寨,常常天不亮就出門,深夜才返回駐地?!澳菚r候不覺得累。”她說,“看到病人好起來,比什么都高興?!?/p>
之后,宋士蘭先后在菏澤醫(yī)專、原定陶縣人民醫(yī)院繼續(xù)從事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凹毿木戎尾∪?,廉潔奉公,恪守醫(yī)德”,是同事與患者對她的一致評價。直至1983年離休,她在醫(yī)療戰(zhàn)線默默奉獻了30余載。
在那段歲月中,宋士蘭與菏澤“兩夾弦”傳承人孔慶才結為連理?!袄峡卓刹缓唵?,當年曾進京為毛主席演出,連演三場!”提起丈夫,宋士蘭滿眼自豪。一旁的孔慶才聽后笑道:“要說運氣,是我運氣好,‘拐’來了你這樣一位女英雄?!标柟鉃M院落,兩人相視而笑。
如今雖年事已高,她仍堅持每日看新聞、讀報紙,時刻關注國家發(fā)展?!艾F(xiàn)在的生活,跟以前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動情地說,“黨沒有忘記我們。區(qū)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同志常來看我,還總帶東西?!鼻安痪?,一位96歲的老戰(zhàn)友專程前來探望。兩人執(zhí)手相望,言語不多,卻淚光閃爍?!澳切┠瓿赃^的苦,換來今天的甜。值了!”宋士蘭說。
告別時,宋士蘭執(zhí)意起身相送。她站在門邊,身形雖因年邁而有些佝僂,卻依然令人想起70多年前那個在炮火中背負傷員、無畏前行的身影。
文/圖 記者 馬源劭
魯公網安備 37172902372011號